仔猪下痢的原因及治疗 |
仔猪下痢是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症状,通常将粪中含水量高于80%的症状叫下痢。该病使仔猪的生长明显下降,单位增重的耗料率增加。在我国各大猪场,普遍存在仔猪下痢的现象,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死亡率增加,增重差,饲料转化率下降,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各种日龄的仔猪均可发生下痢,但多发生于3个阶段,即从出生到3日龄、7~14日龄和断奶后的一段时间内,仔猪下痢在各集中管理的猪场均可发生,不同猪场只是发病率和下痢的严重性不同而已。 1、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 仔猪下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根据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不同类型的下痢进行分析。 1.1感染性下痢 是指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下痢,其中因大肠杆菌引起的下痢最为常见。 1.1.1大肠杆菌感染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即携带该菌,但不发病,当机体受不良外界环境刺激、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后,大肠杆菌乘机繁殖,产生致病作用。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仔猪白痢病、仔猪黄痢病和水肿病。仔猪白痢以仔猪排出具有特殊气味的乳白色、灰白色或青白色糊状软便为特征,有时可见吐奶。仔猪黄痢以仔猪排出带有腥臭味和黄色糊状软便或黄色半透明稀便为特征。仔猪的黄白痢均发生于小日龄仔猪。 1.1.2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这两种病在临床上难以区别,如要准确加以鉴别,需做免疫学试验。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而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各日龄猪均可发生,仔猪发病较为严重,中大猪、成年猪发病率低,尤其在冬春季,仔猪饲养比较密集的猪场均可发生,死亡率(50%)和发病率均较高,给养猪业带来致命打击。 仔猪患病后的典型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生呕吐,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灰白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体温稍高或无变化,病猪迅速脱水,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皮毛粗乱无光,吸吮能力降低甚至停止吸奶,战栗、食欲减退或厌食,感染后12~24h发病,2~5日龄死亡,一周龄以下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0%,病愈后的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滞后,甚至成为无饲养价值的僵猪。 其次还有猪轮状病毒病,仔猪感染后会排出糊状黄白或暗灰色的稀便,发病率为80%~100%,死亡率50%以上,如果同时继发细菌感染,死亡率会大大增加。 1.1.3球虫病在现代化的猪场,尤其在高密度集中地面或板条上饲养的猪场发病较为严重,一般7~10月份发病率较高,6~14日龄仔猪均易感染,临床症状为排出黄褐色或灰色糊状粪便,1~2d后变成水样稀便,并很快脱水死亡。 1.2 非感染性下痢 1.2.1 饲料方面原因随着饲养的高度集约化、对配合饲料的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饲料配比不当或饲料不卫生也常造成仔猪下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2.1.1 母猪日粮蛋白质过高引起仔猪下痢。仔猪饲料的蛋白质水平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能量水平及饲料原料营养素的消化率,由于我国饲料原料中动物蛋白饲料的局限性,加上饲养管理水平的限制,因而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不可过高,否则可造成仔猪营养性下痢现象。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仔猪饲料中豆粕等植物性蛋白质饲料所占比例大于20%时,常可引起仔猪下痢。 1.2.1.2 仔猪饲料存在抗营养因子,如抗胰蛋白酶因子单子、植酸、α-淀粉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凝血素等都易引起仔猪消化不良导致下痢。这些抗营养因子主要存在于加工不当的植物原料中。 1.2.1.3 饲料中含有未经膨化的植物性蛋白、易产生抗原,诱发下痢。 1.2.1.4 仔猪缺铁性贫血,也可引起下痢。铁具有生理防御机能,乳铁蛋白除运转铁以外,还有预防机体感染疾病的作用,乳汁或白细胞中的乳铁蛋白在肠道能把游离铁离子结合成复合物,阻止大肠杆菌利用,有利于乳酸杆菌利用,对预防新生动物腹泻具有重要意义。有资料表明,给初生仔猪注射或口服补铁物质可提高仔猪免疫力。 1.2.1.5 饲料酸败或腐发变质。饲料来源不明,储藏不当,不卫生或过期使饲料含有黄曲霉、细菌、病毒等毒素。 1.2.1.6 饲料含盐过高。 1.2.1.7 饲料pH值不合理(应控制在5.8~6.4之间较为合理)。断奶后的仔猪,由于母乳来源的停止和胃内盐酸的分泌机能尚未健全、造成胃内pH升高,导致消化道内菌落失衡以及消化酶活性改变,从而降低了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导致下痢出现。目前早期断奶仔猪下痢原因还有一种新观点,认为仔猪对日粮中的抗原物质产生过敏而诱发下痢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发性因素。 1.2.2 猪场卫生条件差,如猪舍中猪粪没有****扫干净,旧猪舍未经****消毒和清洗,就用来饲养仔猪,在同一猪舍内将不同日龄猪只进行混养;猪舍内的温度、湿度不合理、通风不良;防疫制度不健全,没有采用全进全出制。 2、仔猪下痢的防治 仔猪发病后,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主要治疗原则是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1)如果是细菌性的,应做药敏试验,投给抗生素药物,也可用大蒜等中药治疗; (2)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说明可能还有继发感染,诊断就要重新评价; (3)如果是病毒性的,需做好免疫工作,并控制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要给仔猪服用或注射抗生素; (4)如果是球虫病,需用磺胺制剂,如给仔猪服用氨丙啉等抗球虫药物,早期服用效果比较理想。控制球虫病应从产仔设施的卫生和产仔前对母猪的治疗入手。 (5)如果属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需及时改善饲养管理水平。 这就要求猪场要搞好环境卫生,尤其是产房的卫生,保证舍内温度、湿度和通风,搞好消毒防疫工作,采用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均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6)如果是由于饲料引起的下痢,则应注意饲料的改进,加强母猪的营养,选用优质的仔猪饲料,剔除饲料中发霉、变质及酸败的饲料原料,降低饲料中盐类的含量,减少熟化程度较差的大豆粕的用量,下痢就会避免。 一般来讲,饲料中适当的添加乳清粉效果更好,和酸化剂共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仔猪下痢的发病率,提高仔猪增重。乳清粉适口性好,可以提高仔猪的采食量,另一方面,乳清粉可在消化道中转变为乳酸,降低消化道中的pH值,控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繁殖。仔猪饲料中适当添加酸化剂不要添加过量,饲料过酸,会影响到饲料的适口性,降低仔猪的采食量与增重。 引起仔猪下痢原因很多,而且也比较复杂,有病原体感染方面的,如大肠杆菌、病毒、球虫等;有饲养管理方面的,如猪场卫生条件差,猪舍温度、湿度不合理,通风不良等;也有饲料方面的原因,如饲料酸败,饲料搭配不合理,饲料中含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一旦发病,治愈都需要一段时间,会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治疗时要对症下药,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同时,无论哪种原因造成的下痢,应辅助治病,禁饲24~36h(不禁水),补充水份、电解质、能量、收敛剂、碳酸氢钠注射液(解除酸中毒)、抗过敏药物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
【关闭】 |